根据清明祭扫工作安排,市殡仪服务中心清明节期间开展了以“平安清明 文明祭扫 倡导生态 移风易俗”为主题的祭扫活动,多措并举做好清明节祭扫服务保障工作,3月22日至4月3日,市人民纪念堂共接待祭扫群众16万余人次,日均接待1万余人次。
一、全方位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合力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在清明节祭扫高峰期到来之前,为进一步加强职工火灾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中心邀请了安全“双控”指导员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组织职工开展了疏散逃生及消防灭火应急演练,并对市人民纪念堂院内所有灭火器及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更新。结合春季易刮大风的季节性特点,及时对市殡仪馆、市人民纪念堂祭扫场地中过长树枝和干枯树枝进行修剪,降低了因树枝掉落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为清明祭扫工作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创新举措秉持文明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祭祀活动
一是继续开展“寄语花墙”活动,该活动是市殡仪服务中心优化服务质量,引导市民以“鲜花代替烧纸,还城市以蓝天”的探索尝试,是对“鲜花换纸钱”活动的优化提升,是在全社会普遍倡导节约型社会大环境下的创新举措。既解决了市民祭祀后鲜花无处安放问题,又能够充分利用鲜花墙优化美化祭祀环境。通过该活动,市民不但可以购买到质优价廉的鲜花,获赠寄语卡片用于书写对已故亲友的哀思之情,还能够通过参与活动,使鲜花祭祀更富仪式感。自2018年“鲜花换纸钱”活动开始,连续5年市人民纪念堂已基本杜绝了烧纸现象;二是继续开展“代客祭扫”活动,该活动是针对无法亲自到场祭拜的群众,代其向已故亲友敬献鲜花、行鞠躬礼、擦拭寄存格位等,并可将代客祭扫过程照片或视频发给亲属,以抚慰逝者亲人哀思、缅怀之情。三是继续开展“追思小屋”活动,该活动是为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祭祀需求,在市人民纪念堂广场搭建6个私密的棚架式祭祀场所,内设祭台、祭品、蒲团及香烛等物品,并开设2个等候区。该活动不仅解决了大风、阴雨等恶劣天气,对市民祭扫活动的影响,同时也是祭祀活动由“注重排场的祭祀仪式到注重个体情感表达”的有益实践,无形中遏制了祭祀活动中的“攀奢之风”。截至目前,追思小屋共使用172次;四是继续开展“云祭扫”活动,该活动是以“燕赵生命文化”微信公众号为载体,为逝者创建“网上纪念馆”,通过网络用“献花、点烛、祈福寄语”等方式引导市民用更现代、更文明、更便捷的方式寄托哀思。截至目前,市民通过燕赵生命文化公众号建立祈福馆4532个,祈福和留言167306次,关注人数8192人;五是继续开展“文明祭祀我先行”主题签字墙活动,清明节期间,市人民纪念堂院内装设一面以“文明祭祀我先行”为主题的签字墙,市民可自愿前往签字留言,签字后可获赠寄语卡一张,将填写好的寄语卡悬挂在院内追思树上,完成祈福仪式。
三、连续24年一以贯之持续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活动
一是继续开展骨灰撒海活动。骨灰撒海是一种绿色、文明且代表殡葬改革和人类发展方向的骨灰处理方式,“魂归自然,返璞归真”体现了五千年文明大国思想文化素养和当代人的精神风貌。自1999年至今,我市已开展了32次骨灰撒海活动,已有1700余位逝者的骨灰选择了将青山绿地留给后人,自己长眠于浩瀚的大海之中。3月20日,市殡仪服务中心举行了全市第32次骨灰撒海活动,此次活动参与人数达到了158人,是历次骨灰撒海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二是充分发挥人民纪念堂、陵园公墓等节地生态安葬地点的优势,共同举办形式多样的节地生态安葬活动,4月4日,市殡仪服务中心联合井陉县民政局、井陉县安德生命纪念公园共同组织开展以“礼敬生命,爱归自然”为主题的节地生态安葬“树葬”活动,由工作人员或亲属将逝者骨灰装入可降解材质骨灰坛中,在指定区域入地深埋,骨灰坛经过一段时间便会自然降解,放置其中的骨灰将与大地融为一体,活动全程免费。
四、继续向市民朋友发出倡议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通过不同宣传媒体向广大市民朋友、全体党员干部发出了《文明祭扫倡议书》,从转变观念、保护环境、以身作则3个方面,倡议市民朋友通过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网上祭扫等祭扫方式,培树文明、环保祭扫观念;自觉摒弃在道路两侧、十字路口、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露天烧纸的不文明行为,不在山林、草场等区域“明火”祭扫,形成绿色环保祭扫新风尚;鼓励市民避开高峰时段,尽量采取乘坐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车辆拥堵,自觉维护祭扫场所公共秩序;倡导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以及各级各类先进典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文明祭扫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