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幸伟 蔡钰晖 杨俐芳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有这样一群人,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他们或蹲或坐陪伴在受助人员身边耐心问询,努力甄别,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电话沟通,实地寻访,只为帮助那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寻找回家的路。他们,就是石家庄市救助站寻亲小组成员。
促节前团圆 助温暖过年
越是临近节日,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弦就绷得越紧,特别是寻亲小组成员,总想着让受助人员能在节前实现团圆梦。
2022年年底,受助人员冯某成为寻亲小组的工作重点。今年55岁的冯某自述15岁离家,平时以打零工维持生活,在一次打工过程中突发脑血栓,导致双下肢行动不便,生活陷入困难。露宿在地下通道时,被热心市民送到医院。在医院救治一段时间后,冯某身体状况平稳,医院便与市救助站取得联系。寻亲小组成员张凯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冯某时的情景:“他虽然躺在病床上,但精神状态还不错。”
“自小被人收养,养父死后无人照料便外出打工,没上过户口也没有身份证,且已无任何家属……”冯某向张凯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回家找到亲生父母成为他最大的期望。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张凯第一时间联系到冯某自称生活过的村庄,但村党支部书记表示该村没有冯姓人士。拿着冯某的照片询问村里的老人,也均表示不认识。第一次寻亲失败,但寻亲小组并没有就此气馁,将其信息发布到“全国救助寻亲网”和“今日头条”等平台,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帮助冯某找到亲人。
几天后,小组成员接到一名志愿者打来的电话,表示发现了长相酷似冯某的人,并提供了其联系方式。张凯不敢耽搁,第一时间拨通电话,并将冯某的照片和视频发给此人辨认,但对方表示,变化太大,辨认不出。张凯又将对方照片拿给冯某辨认,冯某回答:“不认识,从来没见过。”
难道这次寻亲要以失败告终?看着冯某和那名男子的照片,张凯和同事决定再试一把。他们多次与那名男子沟通,最终达成共识,通过采集DNA来确认两人关系。采血工作在两地同时进行,1月16日,好消息传来,两人DNA比对证实确系兄弟。寻亲小组成员们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1月18日,在认亲现场,冯某弟弟激动地拉着冯某的手不愿放开,但离家已久的冯某却因生病丧失了部分记忆,对弟弟感到陌生。“不着急,哥,回去后,我带你去村里走走,你慢慢回忆。以后我好好照顾你,咱回家过年吧。”
一面“守护生命,情满人间”的锦旗,是冯某弟弟对寻亲小组最真诚的感激。
温暖化寒冰 终得线索归家
流浪乞讨人员大多患有精神障碍、智力残疾,他们在受助后不配合、不说话、无法提供任何有效信息,给寻亲工作者带来很大困扰,彭某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2021年5月,彭某由救助站工作人员从裕华区方村镇南位村接回站里。刚到站时,她穿着凌乱,光着脚丫,回避着工作人员的询问。偶尔语无伦次地说几句,也是浓重的方言,没人听得懂。救助站将彭某的信息推送至“今日头条”等平台,之后又多次邀请公安机关进行人像比对,但均未得到有效信息反馈。
随后,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救助站按程序为滞留超三个月的彭某办理落户手续。在安置移交前,工作人员再次对彭某的身体状况及精神状态进行评估。也许是工作人员的爱心和细心感染到彭某,她突然小声说起自己的家庭住址、家人姓名。得到线索的工作人员惊喜不已。
随后,寻亲小组将获取的信息交给公安部门,终于在户籍系统中查询到彭某的信息,但户籍显示已被注销。工作人员拨通了彭某大哥的电话,说明情况,并通过微信将彭某照片和视频发送过去。没等多久,工作人员就收到了一条语音:“是她,是我妹妹!”
今年1月,经过28年的漂泊,彭某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据悉,近五年来,石家庄市救助站寻亲小组通过科技手段和传统问询等方式,共开展寻亲6647人次,寻亲成功720人次,并已全部安全送返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