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源
近年来,河北省民政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民政工作的要求,积极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实现省、市、县三级工作协调机制全覆盖,全省困境儿童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留守儿童全部落实委托照护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河北省民政厅就推进市、县、乡、村四级保护网络建设,培育、引导和规范有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等方面进一步主动作为,用好服务未成年人的力量,细致化做好少年儿童关爱保护服务。
鼓励创新做法 强化保护网络
“我们辖区新增了两名困境儿童,已经指导村(居)儿童主任在石家庄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平台进行了上报,社工可以入户评估了,然后我们再进行逐级上报与审批。”近日,石家庄市高新区郄马镇儿童督导员向负责辖区未成年人保护服务项目的社工就上述工作进行了沟通。河北省民政厅印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以来,石家庄市逐步形成了上下协同、政社联动的“互联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网络,进一步畅通了未成年人“发现—报告”的路径。村(居)儿童主任、乡镇儿童督导员、县(区)未保中心、市未成年人保护项目社工机构、市未保中心在使用石家庄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平台的过程中,通过严谨的“发现—报告”流程,分别对辖区新增的困境、留守等儿童在平台通过村(居)登记预审、社工评估、乡镇核查、区(县)未保中心审核审批等工作完成登记,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平台规范与创新了困境儿童的发现、报告、响应途径,强化了市、县、乡、村四级保护网络建设。
完善配套政策 精准施策服务
省未保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家庭保护、政府保护、学校保护、网络保护、司法保护、社会保护六个方面分类提出27项具体任务,为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明确了任务。
今年2月,石家庄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接到了该市藁城区一名困境儿童因网络沉迷导致产生过度消费行为的报告,及时联动了区未保中心、辖区未保项目社工机构等通过实地走访、评估分析及时了解了儿童的消费行为及原因,通过个案服务的形式,矫正了儿童的行为,协助未成年人对消费充值款项进行了追回,同时对家属进行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改善了家属教育意识与能力。
“现在都晚上8点半了,茗茗(化名)还没有回家,也一直联系不到她,可以帮我们找一下孩子吗?”今年4月,一名刚满14周岁的困境儿童家属焦急地向常联系家里的社工电话进行了沟通,在与儿童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均未联系成功,且进一步了解到儿童可能存在被他人带出省的风险后,社工首先给予了家属向当地公安报警立案的提议,同时进一步结合强制报告制度,向村委会、乡镇政府等部门进行了逐级上报。通过多部门的联合联动,次日该名儿童成功安全回到了家中。
优化人才队伍 提升专业服务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性社会工作,需要多部门携手联动,同时离不开基层未成年人保护队伍的建设。目前,河北全省在乡镇(街道)设立儿童督导员2000余名、在村(居)设立儿童主任5.3万名,实现乡、村全覆盖。每年还组织各级民政部门开展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业务培训,指导开展困境未成年人信息排查、走访排查、监护指导、转介帮扶等关爱服务。同时,全省民政系统也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和规范有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服务活动,努力为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牢固、更加温暖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