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市决策部署,新乐市聚焦老龄化社会需求,将养老事业作为 2025 年民生领域最重要的任务, 在深入调研、精准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全覆盖、强规范、广受益”, 深度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创新实施以打造“一个品牌”、推行“三项机制”、搭建“一个平台”、织牢“四张网络”为主要内容的“1314”工程,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全市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打造“一个品牌”,叫响“羲皇圣里 康养福地”城市名片。全力推进投资 1.3 亿元的新乐市老年养老院建设项目,建成集康养、医养、特色照护、生态颐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养老机构,实现新时期新乐高品质养老机构零的突破。同时,在木道沟片区(拟投 4000 多万,占地 15 亩,选址在北齐同村)建设 1 家康养一体养老院,投资 2000 万元新建新乐市祥和养老院康养中心(占地 8 亩,建筑面积 5326 平方米,设计床位 150 张)。建成一批康养一体的标杆养老服务机构,打造“羲皇圣里 康养福地”品牌。
二、推行“三项机制”,激发养老服务发展强劲动能。一是建立养老服务发展组织动员机制。建立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市领导主抓的养老发展服务领导机制。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牵头抓总,加快健全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定期召开推进会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养老服务工作重大问题,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二是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主动响应机制。开展全市老年人能力和需求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老年人失能等级及其服务需求类型,确定相应的养老服务标准。建立健全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主动响应等制度机制, 逐步实现从“被动保障”到“主动服务”,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定制服务需求。三是健全综合监管、评估机制。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每季度或半年组织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备、设施设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社会信誉等方面进行动态监测、随机抽检、问卷调查、综合评估。并将评估和监测结果作为运营补贴、评星达标奖补等重要参考依据。
三、搭建“一个平台”,助推养老服务资源高效利用。依托 2 所公建民营机构(中心敬老院和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将全市养老机构、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依法组成服务联合体,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全市养老服务资源的实时监控和科学调配。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匹配,精准识别特困老年人的需求,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通过分享成功案例和最佳实践,推动市域内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实时监控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紧急情况,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安全。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匹配,将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进行精准对接,提高服务效率和满意度。
四、织牢“四张网络”, 倾力守护最美“夕阳红”。 一是兜底养老“稳固支撑”。实施养老机构改造提升工程,改造提升 2 家公建民营机构基础配套设施,持续提升特困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供养服务能力。
二是社区养老“多样便捷”。改造提升 3 个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配齐用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造提升 18 个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点。因地制宜探索“社区+物业+养老”等服务模式,为选择家门口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照护、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六助”服务, 让老年人就近就便享受到“类机构”的专业养老服务。三是互助养老“多点开花”。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以何家庄村互助幸福苑为标杆,在每个乡镇筛选一个基础条件好、就餐需求多的 12 个村
开展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四是居家养老“传统有方”。选取 3 个居民多、需求大的社区开展居家服务试点,发挥养老机构、物业企业、家政企业等专业化优势,探索开展生活照料、助餐助医等服务。同时,通过定期开展“五好家庭”“最孝儿孙”“最美儿媳”评选和“敬老月”等活动,大力弘扬“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发挥家庭赡养主体责任,积极引导子女、家庭为老年人投入养老服务资金。